“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高校联谊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7-07-29   浏览次数:3419

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高校联谊会综述
             
李秀芳1  叶平枝2  孙亚娟1

1.大理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017年7月7-8日,“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高校联谊会”在美丽的云南大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办,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97所高校、15所幼儿园、13家出版传媒机构和1个教育行政部门的300余名与会代表齐聚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围绕“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这一主题,反思学前儿童成长环境,共话学前教育发展环境。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大理大学副校长褚远辉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但菲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委员于冬青教授,分别代表主办高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肯定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所做的贡献,表达了对本次盛会的祝福和期待。

    本次会议以“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为主题,安排了三场专家主旨报告和五主题对话交流对话涉及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文化环境与幼儿发展、政策环境与幼儿发展、园所环境与幼儿发展、电子环境与幼儿发展、互动环境与儿童发展等方面,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一、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学科、学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与会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

    沈阳师范大学但菲教授在《学前教育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报告中提出:专业的核心是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就是围绕专业核心要素的研究、行动、反思的循环过程。专业建设应围绕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艺术表达与创作能力、综合分析与技术运用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评价与反思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构建保教基础课程、保教核心课程、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专业延展课程、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课程、专业特色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模块。将核心能力和课程模块严格匹配,每个课程模块之下设置丰富灵活的课程群,各个课程群之间形成有机的融通,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行动网络。

   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题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反思》的报告指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和生源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毕业去向方面,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择业去向区分不明显,研究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研究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有其优势和价值,但也面临着诸如社会认同低、法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缺乏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等问题与困境。当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面临着修读年限长但研究优势不凸显等难题。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为不同类型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更好的就业与持续的专业发展做好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

“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元化、开放性的话题,也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教育话题。环境作为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仅包含空间布局、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材料投放维度,更重要的是包含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精神或心理环境等维度。基于此,与会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环境与儿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以“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自尊”为思考点认为保持文化自尊有助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接纳。因此,要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渗透,创立自己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使幼儿在成长中从形式自信转变为内涵自信,具有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视野。西南大学李姗泽教授认为民族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三层含义:人需要有文化人的发展浸润于文化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民族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作用的过程亦是复杂的。云南师范大学曹能秀教授在《多元文化环境与儿童发展——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田野研究》的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具有适宜儿童发展的良好多元文化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有益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但其构建需要统筹与引领。广州大学彭茜副教授在《文化生态与幼儿文化的认同》的报告中提出,幼儿存在文化认同,促进幼儿从小建构稳定的文化认同关系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幼儿文化认同具体表现在幼儿通过游戏、自画像等表现出来的文化理解与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学前教育不应窄化文化认同与公民教育的概念,而应帮助幼儿成为能和平、有建设性地处理各种文化冲突具有文化自信的公民。

    (二) 政策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对民办教育分类改革相关的各类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比较非营利性民办园与营利性民办园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非营利性民办园是主体,营利性民办园是辅助,而课程品质和教师素质是民办幼儿园最需要追求的目标。西北师范大学郑名教授在《促进西北贫困农村早期教育发展的政府行动与政策保障的报告认为,以政府为主导,大学提供专业支持,城乡一体化、全覆盖整体推进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路径,实现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被实践证是有效的,也再次证明只有政府才是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早期教育的保障。天津师范大学梁慧娟副教授作了学前教育立法与儿童发展》的报告强调要贯彻落实“依法治教”的核心思想,将儿童权益保障置于学前教育立法目的的首位,明确中央政府职责,并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责的监督,尤其要关注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的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冯婉桢博士以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儿童发展为题,探讨了“市场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认为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需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来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

    (三)师幼互动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认为影响幼儿施动行为的因素有三:一是时空因素,包括时间与机会、身体间距离。二是教师因素,包括规矩与命令、唤起与示意。三是心理因素,包括想象性预演、客我约束。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视角与想法,减少时空限制,改进不良互动行为。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在《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中分享了其研究成果,认为两类教师在四大类日常评价行为发生频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评价行为的特点方面,专家型教师评价行为具有情感投入较高、化解行为较多、启发性行为多等特点。中华女子学院余珍有教授探讨了高质量师幼交往的特点:幼儿有机会发起师幼交往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真实想法得到尊重和运用教师发起的提问和后续的追问具有开放性教师重视对幼儿应答的整理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高水平认知过程的参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具体而不是模式化的。首都师范大学夏婧教授则关注绘本教学中的师幼互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认为绘本教学本身可以促进教师的儿童观和师幼互动理念的提升绘本教学过程具有师幼互动双主体主动性与成长性的特点。

(四)电子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学前儿童的学习支持与能力评价》的报告中认为,视频媒介不应当成为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途径。技术越发达,我们越需要维系幼儿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具有隐蔽性,保护幼儿与真实世界的亲密接触;借助物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可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将幼儿游戏与学习行为数据化,让学习行为看得见、可挖掘,为教师了解支持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西南大学李静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需要理性地利用智能科技。在培养目标上要指向每一个生命价值的成全在教育内容上要强调博雅知识在学习方式上要坚守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式学习。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认为,为了更好地保证儿童的身心发展,在社会环境中政府应当有序督导,发挥媒介特长;在幼儿园环境中,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当进行有效监管提高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丙成副研究员在《幼儿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状况调查》的报告中指出,幼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幼儿园信息技术的研究;幼儿教师最希望加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教师培训、家园共育、园本教研等方面的应用。

    (五)园所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王春燕教授基于教育人类学视角认为,创设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环境应当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创设隐秘空间,注重户外活动空间的隐密性与舒适感;二是重整户外规划,关注户外活动空间的整体性与稳定感;三是适当考虑冒险系数,兼顾户外活动空间的安全感与挑战性。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基于环境之游戏性特质的视角探讨了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问题及出路,认为游戏性缺失是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困境,其原因主要是区域环境创设的趋同化、恒常化、固化、精致化等误区以及偏于任务预设而趋于封闭等。促进区域环境创设的游戏性回归和专业化提升,要追求整体规划的个性化强调主题设计的机动性注重活动材料的操作性凸显情境性问题的开放性延向户外自然与空间等。南京师范大学郭良菁副教授介绍了瑞吉欧教育者对空间的理解——“空间”中蕴含的活动机会和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儿童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教育从建筑设计和室内外布局规划就已经开始了。学习瑞吉欧,就要学习他们对空间与人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本土文化中有活力的部分呈现到儿童环境之中

本次学术会议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论坛关注中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问题,是当前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环境与学前儿童发展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经典教育话题,本次论坛从五个方面对此话题进行了研讨,开放性和前瞻性并举,反思与探索并重,必将对我国学前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高校委员会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学前教育师资和人才的宗旨,凸显了关注教育环境、对话互动、责任使命、面向未来的大会主题,也反映出学前人赤诚的教育之爱。

(作者简介:李秀芳: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研室主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比较教育。叶平枝,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师幼关系、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孙亚娟: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游戏。本文刊发于《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年9 责任编辑张爱华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65号三楼   邮编:510180   联系电话:020-84354059
版权所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主办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备案号:粤ICP备18152809号-4